今年以来,常村煤矿牢固树立“风险可控、事故可防”的安全理念,加快智能系统应用,规范日常管理流程,全面提高“一通三防”的智能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不断增强防灾抗灾和通防管控能力。
智能升级 优势集成
井下通风对煤矿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矿井下有二百余个测风点,每个测风点风量、风速如何?只需要在通防智能管控系统登录,轻点鼠标,这些关键指标实时采集,在线监测,一目了然。“以前要靠五六名员工徒步走一遍,挨个儿作测试、收集数据,费时费力不说,井下条件复杂多变,数据还会有延时。”通风部主任科员洪寅峰说。风门、风窗远程控制、局部风扇自动启停等一系列智能化功能的实现,集中展示了该矿智能化矿井建设在通风系统方面取得的成果。
该矿按照“上云、用数、赋智”的要求,结合井下通风实际,上线了“高瓦斯矿井应用型通防智能管控系统”。这一系统由风门自动化及灾变风流控制子系统、矿井风量远程定量调试子系统、通风参数智能感知子系统等组成,能实现对矿井通风关键位置实时监测、分析和远程控制功能,准确进行风量调节,时时防止风流异常和有害气体超标,避免瓦斯、火灾、煤尘爆炸等事故发生。
这一系统已于2024年6月通过省能源局验收。随着在生产中的深度应用,智能通风系统功能也在逐步完善。“我们的智能通风系统不仅能采集、展示瓦斯数据,还能在15秒内解算瓦斯涌出量并进行溯源分析,进而实现瓦斯溯源智能分析功能。”洪寅峰介绍。
通防智能管控系统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架构模式,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不仅在处理模式上大大简化了客户端,还减少了系统维护成本,提升了效率效益的同时,解决了在井下复杂环境下难以操控的堵点和难点,增强了通风保障能力。
规范流程 严防严控
不久前,通风部员工曹明君在对当天所有地点的瓦斯、一氧化碳曲线进行分析时发现,25采区水仓工作面瓦斯达到0.6%,平时瓦斯是0.2%,出现了瓦斯异常升高情况。他同生产调度、地测科等相关人员到调度台核实情况,原来是因水仓队放炮时巷道煤体部分瓦斯瞬间溢出导致瓦斯含量升高。在当日的《通风瓦斯日分析记录》,他记录了现场措施执行情况:先采取喷浆措施,将煤体部分覆盖阻止瓦斯涌出,同时增大工作面供风量,降低工作面瓦斯。
为进一步加强瓦斯防治工作,严控瓦斯超限,防止矿井瓦斯事故发生,该矿建立了通风瓦斯日分析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瓦斯、一氧化碳超限处置程序,“一通三防”日常管理更加规范。
每天下午3点,由通风部专人负责将当天所有地点的瓦斯、一氧化碳曲线进行分析,找出最大值,并与前一天的曲线图进行对比,对出现异常变化的地点进行辨识。“瓦斯浓度达到0.5%及以上或者变化值达到0.2%及以上,一氧化碳浓度高出前一个工作日平均值一倍以上或浓度达到10ppm时必须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曹明君说。
通风瓦斯日分析,要具体到每个瓦斯传感器、每个一氧化碳传感器,且将已发生瓦斯、一氧化碳报警、预警、超限或高瓦斯区域的作业地点纳入重点分析范围,立即溯源、指导现场、落实措施,实现管理闭合。
精细管理 分类施治
该矿树立瓦斯可防可治的理念,持续推动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在通风系统的体系化、系统化落地,把精益管理要求落实到瓦斯治理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提高瓦斯抽采效果。对带抽支管浓度在5%-12%区间的抽采管路进行分类别、精细化管理。低瓦斯区域N3、S5采区带抽支管采取末端配气措施;高瓦斯区域23、25采区,采用增透措施、恒压注浆带压封孔等手段,提升新并网钻孔抽采浓度;对低浓度钻孔采用透孔及调整带抽气量等措施,提升单孔浓度。通过精细化管控,高瓦斯区域支管浓度稳定在20%以上,为综采面正常生产、掘进面正常掘进夯实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坚持“一个钻孔就是一项工程”的理念,对钻孔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控,在源头设计上,与地测部门联动,了解煤层赋存状况、地质构造等,为钻孔布置提供准确依据。在施工中,利用打钻视频对钻孔施工、增透、洗孔等工艺进行全程跟踪监管,确保钻孔施工过程中各项工艺执行到位。同时,多部门联动,对钻孔覆盖范围的地质异常进行分析,实现钻孔反演,为钻孔施工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全流程管控,保证钻孔施工质量,不断提升煤层瓦斯治理效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形势长期稳定向好。
(文 郭艳霞 岳鹏 洪寅峰)
责任编辑:郝佳丽